<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全球最大体育平台365_beat365手机网址_英国正版365app下载

        时间:2020-02-06 09:09      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科学技术局      字号:[ ]

        信息索引号 014006489/2020-00003 发文日期 2020-02-06 公开日期 2020-02-06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科学技术局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科技、教育--科技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科学,技术,总结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

                                                                                                                                                              

        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

        市科技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市科技系统认真落实全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大会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市科技系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着力抓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创新资源集聚以及创新生态优化等重点任务,有力推动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8%,连续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位居全省第三;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创历史新高,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我市位居第11位;在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对部分政府组成部门开展工作评议中,市科技局以93.3%的满意率位居第一;因高效执行承办第十五届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获省知识产权局致函表扬;市科技局先后荣获省技术市场先进集体、省科技宣传工作成效突出地区以及第七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一、2019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靶向发力,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取得新突破。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动摇,强化目标导向,细化责任分工,创新型企业集群持续壮大。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阔步迈进。始终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构建形成全市科技系统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攻坚机制,累计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专题培训4000余人次、发放政策汇编2000余份、走访摸排重点后备企业近万家。2019年列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1373家、同比增长163.5%;高新技术企业申报1670家、同比增长55.9%,预计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94家、净增700家以上。在创新型企业的带动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达到15.6%、位居全省第二;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7%、位居全省第五,在全省排名提升三位。二是梯次并进培育机制初步形成。制定出台《无锡市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组织开展两批次雏鹰、瞪羚以及准独角兽企业入库培育工作,入库企业分别达到807家、563家和39家;评价遴选首批雏鹰企业30家、瞪羚企业50家、准独角兽企业10家。加快推进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全年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企业达到3706家、同比增长62.2%,位列全省第三。25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位居全省第二;12家企业列入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5家企业入选省研发型企业培育计划,均位居全省第三。科技税收减免持续攀升,全市5214家(次)企业享受科技税收减免81.07亿元,惠及企业数、减免额分别同比增长33.4%、35.8%。三是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获批建设江苏省中药配方颗粒制备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新增统力电工等3家市级企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建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53家,已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家,累计建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70家,其中省级以上达到563家、位居全省第二。

           (二)强化攻关布局,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取得新提升。大力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协同联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着提升。一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机”关键部件、战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新立项市产业前瞻与关键技术(工业)项目48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2项,获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立项24项、科技成果转化立项 12项,不断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整体水平。加大基础研究领域对上争取力度,获国家自然基金立项161项、省自然基金立项73项。兴澄特钢成功研发世界最高级别的R6级极限性能系泊链钢,中船重工702所自主研制地效翼船驾控模拟实训平台,中科芯顺利攻克晶圆级再布线及凸点制备关键技术,华云数据发布首款国产通用型云操作系统安超OS,西比曼生物全球首款用于治疗肿瘤的CAR-T细胞药获批上市,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相继在锡落地。二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首次发布《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年度报告》,牵头起草《关于加快推进无锡市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文件,组建成立我市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创投基金,无锡太湖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中心、生物医药知识服务平台建成投运,新立市生物医药技术研发项目14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17%,药明生物成为我国首家获得美国FDA和欧盟GMP双重认证的生物制药公司,祥生医疗成为我市首家科创板挂牌上市企业。三是民生领域科技支撑持续强化。围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需求,在民生领域推进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获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立项9项,新立项市社会发展科技示范类项目17个,其中在医疗卫生领域重点支持了“区域性慢性伤口专病分级诊疗联合体建设”等6个临床诊疗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着力提升我市在烧伤、骨科、肿瘤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专科建设水平。围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新立项市产业前瞻与关键技术(现代农业)项目10项,新认定省级“星创天地”2家、农村科技服务超市8家、农业科技型企业4家,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首次突破70%、位列全省第三。

           (三)强化整体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统筹推进、分类指导,着力推动科技创新载体提质增效,夯实创新创业基础。一是苏南国家自创区建设高标推进。深海装备无锡研发基地等8个重大创新平台入围今年省市共同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建设项目,总投资额89.31亿元,入围总数和投资总额均位居苏南五市第一;苏南自创区无锡高新区一站式服务中心正式运营,搭建起集“服务、交流、交易、共享”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根据《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综合评价情况通报》,无锡高新区、江阴高新区、宜兴环科园全部实现争先进位,分别位列全省第4位、第10位及第21位;争取省高新区奖励补助资金6650万元,同比增长5.6%。二是孵化育成体系加快完善。聚焦提升孵化育成体系运行成效,引导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孵化载体,新增省级众创空间8家,目前全市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50家,其中建设主体为民营企业的众创空间达到70%;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6家、加速器13家、“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链条10个;无锡锡山智能硬件众创社区等4家单位列入2019年省众创社区备案试点,入围数位居全省第一。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无锡微纳园)获2019年度“亚洲最佳孵化器奖”,成为中国内地第五家、我省首家获此奖项的单位。启动开展全市科技创新载体发展规划,联合第三方智库机构实地调研科技园区及创新平台24家、典型企业67家,赴成都高新区学习借鉴科技创新载体规划建设先进经验,为优化整合全市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载体提质增效奠定基础。三是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有力。瞄准产业发展需要,联合大院大所、龙头企业,积极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高性能计算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向科技部报批,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运行,深海极地装备技术实验室、江苏省(无锡)智能计算与传感技术创新中心有序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突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所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签约落地,累计建成新型研发机构35家。积极整合全市高校院所、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及大型研发企业的科技服务、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初步建成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并率先与省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纳入平台管理的服务项目达到5698项,大型仪器达到3478台(套)、价值27亿元。

           (四)强化协同联动,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取得新成效。秉承全球视野、开放思维,不断深化内引外联工作思路,着力提高创新资源集聚度。一是政产学研融合发展不断深化。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的薄弱环节和转移转化中的关键症结,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桥梁,组织73所高校、159名专家以及324家企业参加第七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大会,25个项目达成签约(合作意向)、总投资达到9.87亿元;策划举办2019无锡市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洽谈会,52个产学研合作项目现场签约,合同总金额近1.6亿元;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年经省平台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07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40.6亿元,位列全省第三。深入实施“一所一策”,支持公安部交科所建成我国首个专门用于自动驾驶测试的封闭高速公路环境;与中国船舶第702研究所签署“一所一策”合作协议,推动深海空间站无锡研发基地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大力发展院士经济,潘复生院士领衔的镁铝合金新材料项目投产,卢秉恒院士领衔的增材制造产业化创新基地挂牌运营,杜江峰院士领衔的量子感知项目实现团队入驻,丁荣军院士领衔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项目、李儒新院士领衔的新一代光源项目正在进行厂房装修。新建市级院士工作站8家,新认定省级院士工作站14家、占今年省院士工作站立项总数的40%,累计建成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164家、其中省级66家,均位居全省第一。二是创新创业人才引育不断强化。深入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先后赴成都、济南、沈阳等地开展“百企千才高校行”招才引智活动,新认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25个,入选省“双创团队”2个、省“双创博士”12名,在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上,我市入围“2019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榜单。科技创业人才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预计全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60亿元、缴纳税款22亿元,卓胜微成为我省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远景集团、药明康德以及西比曼生物等3家企业入围MIT-2019全球50家最聪明公司榜单。加大海外人才与智力引进工作力度,2名在锡外国专家获“江苏友谊奖”;持续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发放工作许可证2497张。三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不断拓展。积极扩大科技合作“朋友圈”,先后组团赴英国、德国、以色列、荷兰、瑞典、挪威等国家(地区)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成功举办无锡-MIT国际合作产学研项目对接交流会、MIT初创企业无锡行、中俄创新创业大赛无锡分赛、第二批新生代企业家能力提升培训班等系列活动。

           (五)强化需求导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实现新优化。聚焦科技发展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保障机制,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一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进。认真落实省“科技改革30条”、市“创新10条”等政策文件,修订完善《无锡市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无锡市科技计划项目跟踪管理办法》等文件,提高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建设,遴选入库专家达到2000人。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全年到位上级科技经费达到5.32亿元。二是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更加高效。深入开展科技金融进孵化器行动,引导银企“面对面”精准对接,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和覆盖面。全年向企业发放科技风险补偿贷款额、在贷余额均突破50亿,较2018年实现翻番增长,成为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制定出台《无锡市天使投资奖励及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加快补齐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短板。三是创新创业活动精彩纷呈。加强策划研究,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先后成功举办第十五届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2019中国无锡科技创新创业大赛、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国际技术转移大会以及第五届苏南全球创客大赛2019年度路演大会等重大活动,其中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国内外539个优质项目参与角逐,截至2019年底,燃气轮机维护维修技术等9个参赛团队已落户无锡,选拔推荐的瑞鼎环境、中惠天泽以及蕾明视康等3家企业在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5.6%、全省获奖总数的30%,位居全省第一。

           (六)强化党建统领,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取得新提高。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切实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思想政治根基不断巩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常态化制度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话语权,引导广大科技党员干部真正把政治定力强起来、把理想信念树起来、把党性原则立起来,确保政治方向不偏移、思想不变质、立场不动摇。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评选出20件科技大事,充分展示无锡科技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重大突破以及重要成果,持续推动广大科技干部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二是主题教育高效推进。坚持把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积极对标中央以及省市委部署要求,研究制定《无锡市科技局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确保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始终。局班子成员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带头围绕“永葆初心本色、强化使命担当”等8个专题开展集中学习研讨,分5个小组赴基层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园区及代表性企业、扶贫帮带挂钩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期间共撰写学习体会文章60篇、调研报告5篇、编制专题简报11期、查摆出19类问题、制定80条整改措施,不折不扣完成主题教育规定动作及自选动作,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三是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研究制定《无锡市科技局2019年机关党的建设工作意见》《无锡市科技局201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意见》,从定期部署、分析研判、风险排查、谈心谈话、廉政教育等方面入手,扛牢抓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委具体规定,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基层减负年”工作落到实处。四是机构改革圆满完成。按照中央和省、市委深化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保质保量做好局“三定方案”编制、职责划转以及人员转隶等工作,实现了机构设置更科学、职能配置更优化的预期目标。紧扣“科技服务职能设置更加明确、衔接更加畅通”的目标,有序推进4家直属事业单位优化整合工作,拟新组建的无锡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三定方案”已正式报批。

            二、2020年工作计划

        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攻坚突破之年。做好今年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围绕“研发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的目标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科技创新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预期目标是: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00家,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5%,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达到52%,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00亿元、与GDP之比达到2.29%,引进科技型企业达到500家、其中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达到150个。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全力以赴“育主体”,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3+2”创新型企业培育攀登攻坚计划,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持续壮大。一是全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扎实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工作,发动挖掘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到“应评尽评”,夯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础。压紧压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任务,全面摸排挖掘优质后备企业资源,开展跟踪辅导与精准服务,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在“量”上实现新突破。二是抓实“三类”企业培育。强化政策引领,修订完善雏鹰企业、瞪羚企业以及准独角兽企业入库培育及遴选评价办法,扎实推进“三类”企业入库培育及遴选评价工作,新增入库企业分别达到1200家、300家和60家。通过靶向培育、精准扶持,加速培育造就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力、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三是着力提升企业研发能力。联合相关部门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上工业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新建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80家以上。

           (二)坚定不移“攻技术”,着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牢牢抓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集中优势力量加强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我市特色优势产业面临的前沿、共性需求,重点在物联网、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区块链等产业领域,凝练一批战略目标产品和关键环节,筛选一批预期能够取得突破的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稳定支持,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杀手锏”技术,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以及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积极推动面向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二是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聚焦我市1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和4个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组织实施重大成果转化计划,集成推进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产业化,培育带动一批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方向、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强化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引领,加快培育壮大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江阴、惠山、滨湖、新吴要充分依托专业园区,加大培育力度,确保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幅达到20%以上。三是大力开展科技惠民富民行动。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引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重点民生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重大科技示范项目,提高人民群众科技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三)多措并举“强载体”,着力夯实创新创业基础。坚持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并重,推动科技创新载体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的承载能力。一要扎实推进无锡苏南国家自创区建设。按照“一城三核多特”的总体布局,认真落实“四个一”建设要求,建立健全无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进机制,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用足用好先行先试政策,全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上下联动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组织一批重大协同创新活动,在更高层次上提升自创区创新水平和发展层级。引导各高新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加快“一区一战略产业”发展和特色创新体系构建,全力实现争先进位。逐一对照省委巡视组反馈指出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存在问题,细化工作方案,提出针对举措,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实。二要加快推进创新型园区发展规划。深入调研、全面摸排制约我市创新型园区发展的短板不足,制定出台创新型园区建设规划和政策意见,优化园区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发挥区位及科教资源云集优势,高水平推进太湖湾科创走廊建设。三要积极争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动深海极地装备技术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无锡)智能计算与传感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尽快在锡落地。加大科技资源整合力度,积极筹建太湖实验室,持续增强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和区域创新能力。

           (四)千方百计“聚资源”,着力完善协同创新格局。主动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全力构建开放创新“强磁场”。一是大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国内外着名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布局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机构,大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和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研究制定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现量质并举。继续与驻锡科研院所加强沟通对接,推动“一所一策”合作签约取得新突破。加快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无锡分中心建设,完善线上、线下功能,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二是加快汇聚全球高端创新人才。加大科技招商统筹力度,绘制人才、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地图,依托“创新创业院所行”、“百企千才高校行”等品牌活动,开展精准化对接,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持续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组织开展“无锡友谊奖”评选。三是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强与长三角26城的协同联动,积极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平台建设、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跨区域创新共同体。持续强化与先进国家、地区的产业研发合作,不断拓展与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一流高校院所的合作领域,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五)持之以恒“优环境”,着力营造浓厚创新氛围。聚焦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创新政策体系,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创新领域“放管服”改革,简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要求,探索开展 “两收一放”改革(收紧立项、验收,放宽过程管理),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思想源形成机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科技投入绩效评估机制、创新要素分析评估机制以及科技服务引领示范机制,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发挥其在联系企业、宣讲政策以及服务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二要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风险补偿为特色、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投融资体系,持续壮大创业投资、天使投资规模,发放科技风险补偿贷款30亿元以上。三是打造创新创业品牌活动。策划举办无锡产学研科技成果洽谈会、中国无锡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国际技术转移大会等重大活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积极把无锡打造成创新蓝海、创业沃土。四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钉钉子的精神,切实强化行业安全督促指导,推动驻锡科研院所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三、坚持党建统领,夯实履职尽责坚实基础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准正确政治方向。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成效。全市科技系统要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首位要求,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一要提高政治站位。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想问题、做决策、抓落实,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将党中央以及省、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特别是要全面系统学习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具体行动。二要展现政治担当。讲政治关键看担当、看行动。当前,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还面临不少短板弱项,比如在创新型企业培育、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压力。广大科技干部的政治担当就要体现在敢于动真碰硬、敢于攻坚克难上,不断攻克一个个难关、补齐一系列短板,以实际行动落实好新时代赋予科技部门的职责和使命。三要严守政治底线。要始终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日常行为上,使之成为凝聚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实践的重要武器和关键法宝。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定期开展科技领域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把好科技信息宣传关口,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二)坚持不懈抓学习,着力提高履职能力。始终把加强理论与业务学习摆在突出位置,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一要强化理论武装。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没有足够的理论清醒,思想就会“生锈”。要紧跟党的创新理论步伐,扎实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凝聚起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积极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扩大主题教育成果。二要强化业务学习。要紧扣“实战、实用、实效”导向,在全员培训、全方位培训、全过程培训上下功夫,加快构建独具特色的全市科技系统培训工作体系。要围绕科技发展前沿、科技行政管理以及财务审计、依法行政等内容,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科技创新业务工作培训,定期举办“科技创新大讲堂”,帮助广大科技干部补齐短板,提升履职水平。三要强化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开展工作、破解难题的一项重要手段。今年,市科技局将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大调研”活动,已确定一批由局领导、各处室、事业单位牵头的调研课题。全市科技系统要继续把加强调查研究作为拓展工作思路、提高履职水平的重要抓手,发动广大科技干部聚焦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及堵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和党政信息,不断提升各级科技部门工作显示度和影响力。

           (三)从严从实促廉政,营造风清气正生态。党风廉政既是“生命线”、也是“高压线”,既要高度重视、又不能逾越触碰。一要扛稳抓牢主体责任。自觉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记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要履行好“一岗双责”,加强日常监督,对发现的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防止“小病”变“大患”。二要驰而不息转变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委具体规定,紧盯隐形变异新动向深挖细查,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广大科技干部身处服务企业第一线,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解企业所难”,用心用情当好“店小二”,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三要筑牢廉洁从政防线。针对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创新型企业入库评选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廉政风险防控和全过程监管,加快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好关键少数、管好绝大多数,杜绝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