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风采 > 子弟兵风采

        这位清华大学生士兵的故事真硬核

          中国全球最大体育平台365_beat365手机网址_英国正版365app下载·全媒体记者 吕高排

          他个子中等,目光如炬。爱笑,每说一句话,脸上就堆起笑容,眼睛随即眯成一条细线,一口整齐的牙齿闪出皎洁的光。

          他身体结实,头发平整,动作干练。草绿色的07式作训衫,加上一身草绿色的运动服外套,似乎仍然没有离开军营。

          出生在西部最贫困地区、考入学子最向往的清华大学、在最艰苦的西藏边防当兵、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同时还7次献血、一人一车川藏线骑行14天2150公里……如果不是这些耀眼的光环和独特经历,27岁的周作勇看上去普通平常,和大街上走过的任何一个年轻人,没有差别。

          |善举|

          2021年7月6日早上8点半,周作勇平静地躺在北京空军总医院的一张病床上。他期待已久的一件大事即将开始。

          两只手臂上各插入一根粗粗的针头,全身的血液从一只胳膊流出去,经过血细胞分离机循环3遍,又从另一只胳膊输回体内,经历5个小时,直到230毫升造血干细胞被分离出来。一位远在广州的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

          4个月前,因为疫情在甘肃会宁老家居家学习的周作勇,忽然接到北京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通知他造血干细胞与某位患者初配成功了,向他征求捐献意愿。“肯定捐!这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责任的问题,我马上去北京!”

          早在2014年,作为一年级新生的周作勇响应清华大学号召,开始无偿献血。这一献就是7年,2800毫升。

          “提前一周就住进了医院,做了高分辨配型与体检,接下来每天注射1至2针动员剂。这个过程白细胞增多了,像感冒一样,每天昏昏沉沉,有些微微不适。等捐献完毕,全身轻松,心情也非常好。之后,我应红十字会的提议,在遵循双盲原则的基础上,给患者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感受。我很高兴自己的选择,一个人一生总要经历各种磨难和波折,也一定会有人伸出援手,这样的世界才充满希望。”

          不久,红十字会转给周作勇一封感谢信,是广州那位等待造血干细胞的病人亲手书写的。“看了,心里感觉非常温暖,更多的是捐献成功、救人一命带来的成就感。”那封信他一直珍藏着,鼓励自己更好地为他人奉献。“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也愿做那个负重的人。”

          |当兵|

          记者问周作勇为什么当兵。周作勇反问:为什么不当兵?“当兵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作为大学生,更有责任尽好这份义务。”

          “要走向广阔的天地,跳出习惯的舒适圈,才能更快地成长。军营让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耐,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学会了如何做到最好。所以我坚信,磨炼是对生命最好的滋养。”周作勇在清华大学的报告,道出了他的心声。

          2017年12月,新兵训练结束,周作勇主动要求到位于日喀则地区的中印边境一线。他相信,那里最危险最艰苦,也一定最磨砺人最锻炼人。

          “这种演习,颇有大丈夫的豪迈,我非常喜欢。”周作勇最欣慰的,是在羊八井空旷的高原上,他作为导弹防空营的一名副射手,在轰轰烈烈的战役演习中,亲手发射了一枚便携式地空导弹。“那是一枚肩扛式导弹,我按下发射按钮,导弹‘嗖’的一声,冲出肩头。飞出十几米后,开始第二次点火,靠着红外制导,向目标追踪,很轻松地击落了5公里外的靶子——一枚照明弹。”周作勇绘声绘色地说,“看着导弹拖着火红的尾巴,在天空留下一道淡淡的痕迹,仿佛有一股巨大的能量潜入我的心头。”短短两年时间,周作勇在祖国这片土地扎下根,连续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第二年,周作勇退役返回清华。此时的他精神昂扬,身体强健。尤其是体重,由80公斤精减到60公斤,连自己都觉得身手矫捷。

          “不是不想留下,是因为我没有拿到毕业证,在部队提干或者考学都不行。只好选择先完成学业,再作打算。其实路很多,比如直招军官等方式,都可以再次从军。”

          |征服|

          捐献完造血干细胞的第二个星期,周作勇出现在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318川藏线上。

          这是他计划了很久的一次挑战。早在边防线上站岗执勤时,他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从这里经过。

          周作勇将山地自行车寄到成都,自己花300元钱乘坐红眼航班随后到达,直接开始了风餐露宿的征程。预计20天的旅程,他14天就骑行2150公里,翻越10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其间还与老部队的战友吃了顿团圆饭。放空一切,洗涤心灵,重拾自我。周作勇骑上雪山之巅,伫立在离苍天最近的垭口,他展开双臂拥抱蓝天,所有的苦累都烟消云散。

          其实,周作勇一直没有停下征服的脚步。大二那年适逢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作为班长的他,担任了“重走长征路”实践支队的支队长,带着7位同学,从遵义会议会址出发,前往娄山关。

          问及意义,周作勇侃侃而谈:“长征已渐渐地走进历史长河,但是长征精神却应该存留于每一个人的心中。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重走长征路’只是一种唤醒当代青年责任的手段,长征与长征精神应该被带入更多人的视野,成为激励每个人的精神力量。”后来,这个项目荣获“全国大学生百强实践团队”称号。

          现在的周作勇,又担任了清华大学学生登山队的队长。暑假期间,他带着自己的队友,备战6127米的玉珠峰。

          这位热爱公益、热爱生活、热爱冒险的大学生,青春绽放出的模样,绚丽而精彩!